侦测定位
1.无源探测:覆盖300MHz-6GHz频段,通过频谱分析识别无人机型号、频段及距离,避免主动暴露信号
2.多源融合:结合雷达扫描(低空目标探测)、光电识别(视觉追踪)及信号侦测,实现7.5公里内目标发现,2公里内定位精度≤10米
3.飞手溯源:多站组网(4站以上)通过TDOA技术定位遥控者位置,精度≤5米
精准反制
1.电磁干扰:定向/全向发射高功率信号,切断无人机遥控、图传及导航(GPS/北斗)链路,迫使其返航或迫降,干扰距离达3公里
2.激光硬杀伤:车载高能激光系统(如OW5-A50)聚焦烧毁无人机电路,5公里内实现“秒级摧毁”,成本仅为传统拦截弹的千分之一
3.导航诱骗:伪造GPS/北斗信号,诱导无人机偏离航线或降落至安全区
机动部署与隐蔽性
1.行进间作战:集成于越野车、SUV等载具,支持移动中持续工作,适用于车队护卫及边境巡逻
2.隐蔽布防:外观伪装成民用设备(如定制行李箱),降低在城市环境中的辨识度
智能管控
1.AI辅助决策:通过深度学习分析无人机行为模式,预判威胁并自动启动拦截预案
2.多站协同:4G/5G无线自组网,多台设备联动构建区域防御网,支持云端远程控制
1.要害目标防护:守卫军事基地、导弹发射场等,构建5公里立体防御圈,自动响应无人机集群攻击
2.边境实时防控:与长航时侦察无人机协同,实现对跨境“低慢小”目标的穿透式监视与拦截
3.野战伴随防御:为机动部队提供行进间防护,对抗战术级无人机侦察与自杀式袭击
1.重大活动安保:在大型赛事、国际会议期间划分侦测区、预警区与反制区,阻断恐怖袭击与偷拍行为
2.城市随行护卫:车载系统覆盖3-5公里范围,与单兵反制设备(0.5-3公里)形成梯次防御,保护政要出行安全
3.关键设施防御:核电站、机场等场所部署,2025年天津滨海机场事件后加速推广,应对非法入侵导致的瘫痪风险